根據原始佛教理論,生命的輪迴現象是剎那生滅的念頭,一個個不間斷的相續造作出來的,因此,
當造作出此世生命的心念相續,即將到了尾聲,我們感受到強烈的死亡陰影,
此時的意識會因為生前所習慣的人、事、物,過往所慣習的心念相續模式(業力)的牽引,
而難有自主性決定自身投生的方向。
除了大修行人,生前就致力於修學,死前要把心念安住在哪裡的各種方法,才有投生選擇的可能,
例如藏密的各類中陰法(讓投胎過程順利的方法)、破瓦法(讓心識轉到別的肉體軀殼上)、
顯教的西方阿彌陀佛法、東方藥師法和不動佛法、觀世音法、地藏法...等等求清淨解脫之境界。
如果說,此生命生前的大量時間、心緒,都安住在這些善法上,他的念頭都是清淨、自在、安詳的,
那麼他就可以確保他死前的最後一個念頭,是維持住善念,
而在此生命的軀殼業報盡的瞬間,
他的心識就會轉入善道中:人道、天道。
因此,陪伴臨終者,臨終關懷,「安寧」,使其保持善念,是非常致關緊要的一件事情。
如果說往生(去投生下一道了)後才助念,都已經為時已晚,
只能夠幫助他的新生命去隨喜而已,而不能改變他新生命的根本型態。
因此往生過後的喪事,起的功能與意義是什麼呢?
簡單來說:
1. 將正能量給予死者投生的新生命(還有他新生的陪同生命體),幫助其放下前一世的執著掛懷,使他可以好好的開展新生命。
2. 讓生者維持正念、正能量,不會被過度的悲傷、哀痛、執著而起各種的煩惱心,使他可以好好的開展接下來的生活。
3. 提供殯葬業服務者工作,維持社會經濟的活絡,透過喪事,可以促進社會網絡的交流溝通。
4. 環保的解決死者的遺體去留問題,減少社會問題,解決以後祭祀、懷念往生者的問題。
生死大事重要,如何用正確、科學社會學、合乎原始佛陀教法之觀念面對,是值得我們聞思修的。
--
參考書:《何去何從——業、死亡、轉生》 作者:奧智達比丘 汐止慈善精舍助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