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耶穌對他們說:當你們使二者合一,使在內的如同在外的,在外的如同在內的,在上的如同在下,使男人和女人成為一體,於是,男人不再是男人,女人不再是女人,當你以兩眼取代一眼,以一手取代另一隻手,以一腳取代另一隻腳,以一個影像取代另一個影像,那你們就會進入神的國度。」
湯馬斯福音,第22節(非正統聖經)。
「對立」一直以來就是人類的思維慣性,這樣的慣性,造成了所有的煩惱與痛苦。一旦我們強調「我」這個假想性的觀念之時,就立刻地會把其他的人事物稱為「你」、「他」、「東西」。於是我們就活在想像中的「對立」世界中,陷入、分裂成內在外在、男人女人、好壞、對錯的各種概念思維想、價值評斷當中。
當正義出現的同時,邪惡也就出現了。當「我」的意識越來的越強烈,我們努力地把每一件事物切割、分裂、解剖、區分、歸納、分析。這個世界就產生了一個系統性的假想理論中。如果發生不能夠在當中安放的元素,我們的認知心理就會感到衝突、矛盾、混亂,等等的不悅意與負面之感。
因為我想要我的世界是對的,我想要我的世界是在我能夠理解的範圍當中,我想要我的世界如我的意思,我想要做我的世界的主人。
在這樣的執著下,我們同意自己的想法,而否定他人的想法;我們找尋和我們想法一樣的人,排斥和我們想法不一樣的人。我們以為,「相反的事物是互相排斥的」,為此就加強了我們身心靈的破碎性,這樣的破碎來自於,我以為我的靈魂、我的想法是獨一無二,這個世界要臣服於我的想法,否則我就要用更多的努力,讓世界看到我的正確性。
於是,我的幻想,使我的心遍體麟傷,使我無法理解,為什麼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樣,使我要用許多的憤怒、許多的計謀、許多的恐懼,來滿足於我的需要。我想要掌握一切,但是世界與我越來越遠,我的朋友不理解我,我的家人不認同我,我的身體也開始不聽我的話,而我,到底是誰呢?
所有的「疾病」,都來自於「我」的破碎性、矛盾性、對立性、衝突性。而所有的療癒,則是超越這種對立,超越於「我、你、他、內與外」的區隔。只有體會到我所呼吸的,我所用的,我所吃喝的,我所存在的世界,就是彼此交互影響的,就是一種流動的,就是構成我之所以為我的感覺、感受、態度、價值觀、世界觀。那麼,我們就可以做一個決定,我要活在一個充滿對立與衝突的世界,還是活在一個充滿著溝通流動、愛與接納的世界。
全文閱讀參考自《疾病的希望-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》
by Thorwald Dethlefsen , Rudiger Dahlke.